冰島推行全民體育
或者會有人說,政府建設全民體育不力、令香港足球一池死水,但全民體育的條件,不可能只有政府的財政投資。三年前筆者為香港讀者介紹冰島足球崛起的原因(詳情可閱拙文〈小國寡民如何衝擊歐洲大陸?——冰島足球的制勝之道〉)時,亦指出過冰島的體育建設全民參與體育的情況。千禧初年時冰島金融業發展蓬勃,令冰島地區政府獲得充裕資金、得以大興土木;香港坐擁龐大財政盈餘,如果投資康體基建得宜,又豈不能達到冰島的足球成就?但是別忘記,冰島全民體育的其中一個基礎,是平均每周工作43.5小時,和高稅收、高福利的社會制度。 本港名帥陳曉明說得好,一味copy and paste別人的體育建設是注定失敗 ——筆者相信,光是冰島體育背後的社會條件和語境,恐怕是香港怎樣複製也複製不了。每個地方自有其足球土壤,不可能盲目說學就學。
冰島借助鄰近國家培訓足球人才
也有人說,冰島還只是推行半職業聯賽制度,推行全職業聯賽的香港足球怎麼可能追不上?其實,冰島也好、比利時也好,都是借助鄰近國家、地區培訓足球人才(無論教練抑或球員),或許這一點值得香港借鏡。但是環顧近年來,香港球員和教練外流異地發展的例子不多——除了北上踢中超、中甲的個案,也只有曾短暫停留印尼佩斯查的林學曦,至於能遠赴歐洲的那些不消提了,他們在歐留效期間亦很難為代表隊效力。香港球員要學冰島,亦要懂得往外闖才可以更上一層樓,但礙於各種限制(適應當地文化、物質條件、球會是否放人),恐怕不太容易。話說香港足總去年8月和冰島足協簽署足球交流協議,冰島人傳授外流發展的經驗時,足總當局該怎麼想?
當然,推動香港足球的責任,亦不可能全盤落在建制身上的——冰島十分之一的國民去現場捧國家隊,試問香港有過這樣壯舉嗎?或有讀者、網友以香港足球水平太低作理由,指出本地波不值得捧場。但是,冰島球迷亦不是等到國家隊有所成就的時候才去捧場的。退一萬步說,大家即便不喜歡入場看港超,如果對本地足球有所認同,也大可以去支持香港隊,至少坐爆一個旺角大球場吧。球迷之所以是球迷,那份本地認同是可以超越水平差異的,亦可以主動介入支持、推動香港足球,不必像個顧客般坐等他人侍候。入旺角場看球和去日本購物,都是個人選擇,本無高低之分;但若然有人高談闊論學冰島而沒有身體力行,這就是一種虛偽。
說到底,推動香港足球是大家的共業。複製冰島足球,既是不應該,亦是不可能。